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第343章 会试较技,策论出新(1 / 1)

春闱会试的日子,终于到了。

这日一大早,天还没亮透,京城里头那些赶考的举子们,便都早早地起了床。

一个个都换上了浆洗得笔挺的青布儒衫,头戴方巾,背着沉甸甸的书箱。

在家人的殷殷叮嘱和期盼的目光中,汇入那通往贡院的滚滚人流。

张小山和周文轩,自然也不例外。

小山昨夜几乎是一宿没睡踏实,心里头既有些个紧张,也有些说不出的兴奋和期盼。

周文轩倒是比他镇定些,仔仔细细地帮他检查了一遍书箱里的笔墨纸砚、还有那路上吃的干粮和清水,确认无误之后,才拍了拍他的肩膀。

“山儿,莫要慌张,只管把你平日里所学,都堂堂正正地写出来便是。”

“姐夫信你,定能金榜题名!”

小山用力地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随着那熙熙攘攘的人群,朝着贡院大门走去。

那贡院门口,早已是人山人海,黑压压的一片。

各地来的举子们,都按照各自的籍贯和考号,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那衙役们一一查验身份,搜检书箱。

那场面,比乡试的时候,还要更紧张,也更森严几分。

小山看着那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举子们,有的年少英俊,意气风发;有的却是两鬓斑白,老态龙钟,还在为那一纸功名苦苦挣扎。

心里头,也是感慨万千。

这科举之路,可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

好不容易挨到张小山,验明了正身,搜检了书箱,除了笔墨纸砚和清水干粮,一应夹带都不得入内。

便由一个面无表情的衙役,领着他,七拐八弯地,来到了一间狭小低矮的号舍跟前。

那号舍,也就是用几块木板临时隔出来的,里头只有一张窄窄的木板床,和一块能勉强放得下笔墨纸砚的小木板。

连转身都有些个困难。

小山晓得,接下来的好几天,他就得在这憋闷狭小的号舍里头,度过这人生中最是关键的一场大考了。

他定了定神,把书箱里的东西都一一取出来,摆放整齐。

又仔仔细细地研好了墨,试了试笔锋。

这才静下心来,等着那开考的锣声响起。

头一场,考的是经义。

题目一下来,小山仔细一看,心里头便有了些底。

这题目,倒也不算太偏,都是些个平日里周先生和自家爹爹都曾跟他探讨过的、关于民生教化的道理。

他凝神静气,先是在心里头仔仔细细地打好了腹稿。

然后才提笔蘸墨,在那雪白的考卷之上,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书写起来。

他这篇文章,没有像旁人那样,光是引经据典,堆砌些个华而不实的辞藻。

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他自个儿对圣贤教诲的理解,还有他这一路行来,所看到的那些真实的民生百态。

写得是既有章法,又有见地,还带着那么一股子说不出的……真诚和恳切。

一连考了三日,总算是把这头一场的经义给应付过去了。

小山走出号舍的时候,只觉得浑身都快散了架似的,可那心里头,却也踏实了不少。

歇息了一日,第二场,便是这最是考验真才实学的策论了。

这一场的题目,更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既不是考那历代兴衰得失,也不是问那安邦定国之策。

而是……“论农桑之本,及富民强国之道”。

这题目一出来,不少那些只知道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举子们,可就都傻了眼了。

他们平日里读的都是圣贤文章,哪里晓得这田间地头的农桑之事?

更别提啥富民强国的具体法子了。

一个个都抓耳挠腮,愁眉苦脸,半天也憋不出几个字来。

可张小山看见这题目,那眼睛,却是“唰”的一下就亮了!

这……这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题目啊!

他想起自家爹爹张大山,是如何凭着那些“实学”的本事,把一个贫瘠破败的青石村,一步步地,变成了如今这般富庶兴旺的模样。

他又想起这一路行来,所看到的那些因为天灾人祸、或者因为官府无能、吏治腐败而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苦哈哈。

心里头那股子想要“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念想,是越发强烈了。

他当即便提笔蘸墨,也不去管那些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套路了。

而是把自己在青石村的所见所闻,把自己从父亲那里学到的那些关于改良农具、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改善民生的具体法子。

还有他自个儿对这“农桑为本,工商并举,藏富于民,教化为先”的独到见解。

都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地,写在了那考卷之上。

他这篇文章,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引太多的圣贤经典。

可那字里行间,却都透着一股子来自田间地头的鲜活气息,和一股子实实在在的、能解决问题的力量。

他甚至还大胆地,把自己先前写过的那篇《农桑水利策》里头的一些个核心观点,也都融入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