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第239章 花儿布坊,初具雏形(1 / 1)

青石村的日子,如今是真个变了样。

家家户户的粮缸都装得不赖。

饭桌上,也能时常闻着油香了。

村里人脸上的愁苦色少了。

笑声多了。

张大山瞅着这一切,心里头也踏实。

这天,王氏跟他念叨。

“当家的,咱村里人这吃喝是不愁了。”

“可这身上穿的,还是旧年那些打了补丁的粗布衣裳。”

“尤其是孩子们,个头蹿得快,衣裳眼瞅着就短了半截。”

张大山听了,点了点头。

这吃穿二字,吃解决了,穿也得跟上。

他自家闺女花儿,那手纺织的巧活,在村里是头一份。

早先织出来的那“精麻布”,石头拿去府城,那些大户人家的管事都抢着要。

只是那时候家里头忙,人手也少,没能顾得上。

如今村里不少妇人,因为水磨坊那些新机器的出现,从繁重的家务里脱了手。

每日里也有了不少空闲。

“花儿啊,”张大山把长女叫到跟前,“爹琢磨着,把你那织‘精麻布’的手艺,再拾掇拾掇。”

“咱们家也开个布坊,招些村里手巧的婶子大娘来做帮工。”

“咱们给她们开工钱,织出来的布,石头拿去卖。”

“挣了钱,大头归咱们家,也让那些帮工的婶子大娘们,能有个活钱进项。”

花儿听了,眼睛亮亮的。

她本就喜欢纺纱织布。

能把自个儿的手艺变成挣钱的营生,还能帮衬村里人,她自然是乐意的。

“爹,女儿听您的。”

王氏和巧巧也在一旁帮腔。

“是啊,当家的,这可是好事儿。”

“花儿手巧,俺们也能帮着打理。”

张大山说干就干。

他先从自家账上拨了二十两银子,作为这“花儿布坊”的本钱。

又让柱子领着几个学木工的后生,在自家院子旁边,新盖了三间宽敞的工房。

一间做仓库,堆放麻料和织好的布匹。

一间做纺纱房,里头摆了十几台柱子新近改良过的纺车。

还有一间最大的,做了织布房,整整齐齐安放了八台新做的织布机。

这些织布机,也都是张大山画了图样,柱子带着人一点点打制出来的。

比起村里那些老掉牙的家伙什,不知道要省力多少,织出来的布也更平整。

场地有了,家伙什也齐备了。

接下来就是招人了。

花儿和王氏、巧巧一起,在村里挑了十五六个平日里就以针线活见长、手脚也麻利、最主要是人品信得过的中年妇人和年轻姑娘。

跟她们明明白白地说了,是来张家布坊做工,不是白帮忙。

每日里按时上下工,纺出多少合格的麻线,织出多少合格的布匹,都有定数。

月底按着这定数,给她们结算工钱,多劳多得,绝不含糊。

那些妇人姑娘们,一听有这等好事,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学手艺挣活钱,一个个都乐开了花。

当下就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跟着花儿姑娘好好干。

于是,这“花儿布坊”就算是正式开张了。

花儿成了这布坊的“大管事”,也是“总教习”。

她把从自家老爹那里学来的那些关于选麻、沤麻、梳麻、纺线、浆纱、上机、织造的诀窍。

还有她自己琢磨出来的那些织“精麻布”和简单提花的手艺。

都毫无保留地,一点点,耐心地教给那些新来的学徒和帮工。

她性子虽然温婉,可管起事来,却也一丝不苟。

每一道工序,她都亲自把关。

麻线纺得粗了不行,细了也不成,必须得匀匀溜溜。

布匹织得松了漏风,紧了又费料,那经纬的密度,也得恰到好处。

谁要是手底下出了差错,或存了那偷懒耍滑的心思。

花儿姑娘那张平日里总是带着笑的脸,也会立刻板起来,该说的说,该罚的罚,绝不姑息。

渐渐地,那些原本还有些散漫的妇人姑娘们,也都被她这股子认真劲儿给带了起来。

一个个都铆足了劲儿,学手艺,比手艺。

生怕自家织出来的布,比旁人差了一截,丢了人,也或少挣了工钱。

王氏和巧巧,则成了花儿最得力的帮手。

王氏年纪大些,经验也足,负责管理布坊的原料出入库,以及或那些婆婆妈妈的琐碎杂事。

巧巧心思细,手也巧,除了帮着花儿一起指点新来的学徒之外,还主动承担起了检验成品布匹质量的差事。

但凡有点瑕疵的,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张大山呢,则乐得当个“甩手掌柜”。

他也就是在布坊刚开张那几天,过去转悠了几圈,提了些大方向上的建议。

比如,这“精麻布”虽然好,可也不能光指着这一样。

还得想法子,弄些更柔软舒适的棉布出来。

他又让石头在下次去府城的时候,务必想办法寻摸些好的棉花种子回来,准备在村里试种。

他还跟花儿念叨,这布料光是本色,终究是单调了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