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第57章 药材为礼,束修之敬(1 / 1)

张小山跟着周先生读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十多天。

这孩子果然没让张大山失望。

聪慧过人,又肯下苦功。

短短十几天,不仅将《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还新认识了上百个常用字。

每天从周先生那里回来,他都会兴奋地拉着哥哥姐姐,甚至是不识字的爹娘,显摆自己新学的知识。

看着儿子眼中闪烁的光芒,听着他稚嫩却清晰的读书声。

张大山和王氏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这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景象。

然而,喜悦之余,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摆在了张大山面前——束修。

虽然当初周先生答应可以用药材和劳力抵偿。

但张大山是个讲信用的人。

既然答应了,就不能含糊。

这些天,他和铁牛除了帮周先生劈柴挑水外。

只要得了空闲,就会主动去帮先生修补一下漏雨的屋顶,或者加固一下摇摇欲坠的篱笆墙。

体力活方面,他自认做得是尽心尽力。

可光靠这个还不够。

周先生毕竟是个读书人,平日里也需要笔墨纸张,偶尔也想喝口好茶,改善一下伙食。

这些都需要钱。

或者,需要能换钱的东西。

张大山手里那点卖药材剩下的银子,每一文都有用处,要留着买粮买盐,应付家里的急需,实在不敢轻易动用。

那么,能拿得出手的,就只有那些他们辛苦采挖、精心炮制过的药材了。

这天晚上,等孩子们都睡下后。

张大山点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

他来到棚屋角落,看着那些码放整齐、散发着独特药香的“存货”。

黄芪片色泽金黄,三七块油润饱满,柴胡根干燥洁净……

这些都是他们父子三人冒着风险,花费了无数汗水才换来的。

每一根,每一片,都凝聚着这个家对未来的希望。

他从中仔细挑选起来。

他选了几捆品相最好、切得最规整的上等黄芪片,大约有一斤左右。

又挑了小半斤蒸制过、晾晒得恰到好处的三七块。

还搭配了一些处理干净的柴胡、蒲公英根等常用药材。

他将这些药材用干净的麻布仔细包好,打成一个包裹。

分量不算特别多,但样样都是精品。

既能体现自己的诚意,也不会显得过分张扬,引人注目。

“当家的,这些……都要给周先生送去?”

王氏看着丈夫手中的包裹,有些心疼地问道。

这些药材要是拿去卖,也能换不少钱呢。

“嗯。”

张大山点点头,眼神却很坚定。

“咱们欠先生的,得还。”

“先生肯教小山读书,这是天大的人情。”

“这点药材,跟小山的前程比起来,算不得什么。”

“而且,”他顿了顿,补充道,“让先生知道咱们有好东西,也信守承诺,以后咱们有事求他,或者想跟他打听点外面的事,也才好开口。”

他考虑的,不仅仅是支付束修,还有更长远的打算。

王氏听丈夫这么一说,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再多言,只是默默地帮他把包裹打得更结实了些。

第二天一早。

张大山便带着这份精心准备的“束修”,领着要去上学的小山,再次来到了周先生家。

周先生刚刚起身,正在院子里打着一套慢悠悠的拳法,看起来倒也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意味。

看到张大山父子前来,他收了拳势,微微点头。

“先生早。”

张大山上前行礼。

“小子今天特意送些东西过来,算是……略表束修之意。”

他说着,将手中的包裹递了上去。

周先生没有立刻去接,而是先看了看张大山,又看了看他手里那个分量不轻的包裹。

“不是说好了,得空帮老夫干点活就行了吗?”

他淡淡地说道。

“帮先生干活是应该的。”

张大山诚恳道,“但先生传道授业,耗费心神,小子也不能让先生白白辛苦。”

“这些是小子前阵子进山采挖、自己炮制的一些粗浅药材,不成敬意,还望先生不要嫌弃。”

周先生这才伸出手,接过了包裹。

入手感觉沉甸甸的。

他解开麻布,看到里面码放整齐、色泽纯正、散发着浓郁药香的各种药材。

尤其是那些切得薄厚均匀、状如马蹄的上等黄芪片,以及油润饱满、一看就经过特殊处理的三七块。

饶是周先生见识过一些好东西,眼中也不由得闪过一丝惊讶。

他拿起一片黄芪,仔细看了看断面,又放到鼻尖嗅了嗅。

“嗯……好参。”(古时黄芪也常被称为“参”)

他又拿起一块三七,用指甲掐了掐,感受着那恰到好处的硬度和油润感。

“这三七……是蒸制过的?”

他抬起头,看向张大山,眼神中带着几分探究。

张大山心中微微一惊,没想到这老先生如此识货,连蒸制都看得出来。

他不敢隐瞒,点了点头:“小子偶然得知,三七蒸过之后,药效似乎更好些,便自己尝试了一下,也不知对不对。”

周先生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没有再追问。

但他心里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蒸制三七,这可不是普通农夫能知道的法子。

就算是一些乡下郎中,也未必懂得其中的门道。

眼前这个张大山,身上藏着的秘密,怕是比他想象的还要多。

不过,他并没有点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他活了大半辈子,这点道理还是懂的。

他将药材重新包好,脸上露出了难得的、一丝真诚的笑容。

“你有心了。”

他对张大山说道,“这些药材,品相炮制俱佳,都是难得的好东西。老夫就却之不恭了。”

“往后小山的束修,就用这个抵吧。”

“不过,”他话锋一转,“老夫丑话说在前头,药材虽好,学问更要紧。若是小山将来学业不精,或者你后续的药材供不上了,老夫可是要翻脸不认人的。”

他半是认真半是玩笑地说道。

“先生放心。”

张大山连忙保证,“小子一定督促小山用心苦读,不敢有丝毫懈怠。药材方面,只要山里还有,小子就一定优先供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