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第53章 村民好奇,求借遭拒(1 / 1)

春日的暖阳,一天比一天慷慨。

洒在青石村西头那片新翻的土地上,泛起一层油亮的湿润光泽。

与周围那些依旧板结、遍布石块的荒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份对比,如同无声的宣言,刺痛了许多村民的眼睛。

自从张大山家那把“怪犁”下地,奇迹般地将劣田变了模样后。

村西头这片原本人迹罕至的角落,便成了不少人“路过”或“歇脚”的首选之地。

人们扛着锄头,背着背篓,看似不经意地从张大山家地头前走过。

目光却总是不由自主地,被那片翻耕得又深又松的土地,以及地头那架与众不同的曲辕犁所吸引。

“啧啧,你看看人家这地翻的。”

“跟咱们那地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

“可不是嘛,黑黝黝的,看着就肥。”

“俺听说,大山家那犁,一天能顶咱们干三天的活。”

“真的假的?那么神?”

“俺亲眼瞅见的。那牛拉着跑得飞快,人也轻松得很。”

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地头田埂上聚在一起,压低了声音,议论纷纷。

羡慕、嫉妒、好奇、不解……各种复杂的情绪在他们眼中交织。

张大山一家,似乎在一夜之间,从村里最可怜、最不起眼的存在,变成了最神秘、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而这一切的中心,便是那架看起来并不起眼,甚至有些粗糙的曲辕犁。

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也勾起了许多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渴望。

要是……要是自家也能用上那样的犁就好了。

这个念头,如同种子一般,在不少村民的心里生根发芽。

尤其是在自家地里,面对着同样贫瘠、同样难啃的土地,挥汗如雨却收效甚微时。

这种渴望就变得愈发强烈。

终于,有人按捺不住了。

最先坐不住的,是那个一向消息灵通、又喜欢看风向的孙二。

他自家那几亩地,也是出了名的难弄。

眼看着张大山家轻轻松松就把地翻完了,自家这边还只开了个头。

他心里早就急得像猫抓一样。

这天下午,他看到张大山收工,正准备把犁卸下来。

便赶紧拉上旁边同样心思活络的另一个邻居张三,一起凑了过去。

“大山哥,收工了啊?”

孙二脸上堆满了惯有的、略显虚假的笑容,隔着老远就打招呼。

张三也跟在后面,嘿嘿地笑着。

张大山停下手里的动作,瞥了他们一眼。

对这两人突然的热情,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嗯。”

他只是淡淡地应了一声,继续解着牛身上的挽具。

铁牛和石头也默默地站在一旁,眼神警惕地看着这两个不速之客。

“大山哥,你家这犁……可真是个宝贝啊。”

孙二凑上前,围着曲辕犁啧啧称赞,“俺们刚才在旁边看了半天,真是开眼了。”

“是啊是啊,又快又省劲儿,犁出来的地还好。”

张三也连忙附和,眼睛里充满了羡慕。

“就是运气好,瞎琢磨出来的玩意儿,勉强能用罢了。”

张大山不咸不淡地说道,不想跟他们过多纠缠。

“哎呀,大山哥你太谦虚了。”

孙二搓着手,终于图穷匕见。

“那个……俺们两家那地,你也知道,跟你们家这差不多,都是石头疙瘩。”

“眼瞅着农时越来越紧了,俺们这心里急啊。”

“你看……能不能……把你这宝贝犁,借给俺们用用?”

他小心翼翼地问道,语气带着明显的试探。

“是啊,大山哥。”

张三也连忙说道,“就借俺们……一天,不,半天就成。”

“俺们保证小心用,绝不给你弄坏了。”

“用完了,俺们给你送些刚下的鸡蛋,或者……或者帮你家干点别的活也成啊。”

他们俩一唱一和,试图用人情和微不足道的“好处”来说动张大山。

张大山停下了手中的动作,转过身,目光平静地看着他们。

借犁?

他心里冷笑。

若是放在以前,或许碍于乡里乡亲的情面,他会犹豫。

但现在,他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拿捏的老好人。

这曲辕犁,是他费尽心血,结合了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又求了铁山叔帮忙才做出来的。

是他们家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的核心工具。

岂能轻易外借?

借出去了,被弄坏了谁负责?

被别人拆开研究,仿制了去,他这技术优势岂不是荡然无存?

更何况,眼前这两人,尤其是孙二,是什么德性,他心里清楚得很。

趋炎附势,见利忘义。

今天腆着脸来借犁,明天若是看到你家有难,不定怎么落井下石呢。

对这种人,绝不能心软。

“实在对不住了,两位兄弟。”

张大山缓缓摇头,语气客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