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雪从岩缝滴落的声音像走动的怀表,在鹰峰废墟中格外清晰。李云龙用刺刀拨开扭曲的钢筋,右腿传来的刺痛让他动作有些迟缓。三周前的爆炸让这座山峰矮了十二米,裸露的岩层像被巨人啃过的骨头,泛着不自然的灰白色。
"师长!这边!"陈书怀的声音从坍塌的隧道口传来。大学生兵脸上新添了道伤疤,破碎的眼镜用胶布缠着,活像只受伤的猫头鹰。
隧道是日军时期开凿的矿洞,如今被炸得只剩半截。李云龙弯腰钻进去,手电筒光束里飞舞的尘埃像微型银河。地面散落着各种仪器碎片,有个标着"东京帝国大学物理研究所"字样的金属柜格外扎眼。
"日本人的东西?"李云龙踢了踢柜子,锈蚀的合页发出垂死般的呻吟。
陈书怀正用镊子从某台破碎的装置里夹出个零件,上面清晰刻着"三菱重工 昭和十七年制":"不只是日本人造的...看这个连接处..."他指向某个接口,"美军标准规格,分明是战后改装的。"
隧道深处突然传来碎石滚落的声响。李云龙瞬间关掉手电,拔出手枪。黑暗中,几个光点由远及近——是周大山带的侦察组,他们追踪美军技术小队刚回来。
"逮到老鼠尾巴了!"侦察连长喘着粗气,络腮胡上结满冰晶,"东南方五公里发现营地,至少二十人,带着精密仪器..."他从怀里掏出块扭曲的金属片,"在他们垃圾堆里找到的。"
金属片在灯光下泛着诡异的蓝光,边缘刻着排数字:FUJI-227。李云龙摩挲着下巴上的胡茬,这个编号方式明显不是美军惯例。
"富士..."陈书怀突然瞪大眼睛,"会不会指富士山?日本人在那里有个秘密研究所!"
岩洞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融雪滴答作响。李云龙想起程铁柱记忆里的片段——二战末期,日本确实有过气象武器研究,只是没来得及使用。如果美军接手了这些技术...
"老周,你说他们带着仪器?"
"嗯呐,雪地上压痕很深。"周大山蹲下来,用匕首在泥地上画出示意图,"看脚印间距,这帮家伙负重至少三十公斤,但走得很稳...像是..."
"像是知道路。"李云龙接过话头,眼睛眯成一条缝,"有内鬼带路。"
朴少校突然从阴影里冒出来,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这个神出鬼没的朝鲜联络员像只夜行动物,走路从不发出声音:"叛徒是金明哲,前人民军技术中尉。三个月前投敌,熟悉这一带所有矿洞。"
李云龙想起在铁原缴获的文件里,确实提到过"K博士"。当时还以为是个美国专家,没想到...
"营地防御情况?"
"四挺机枪,无装甲车。"周大山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但地形不利——背靠断崖,两侧都是开阔地。"
陈书怀突然举起个奇怪的装置:用罐头盒和真空管拼凑的玩意儿,天线是用铜线绕成的:"可以试试这个...电磁脉冲发生器...虽然功率小,但能干扰精密仪器..."
计划在油灯的摇曳光影中成型。主攻时间定在凌晨四点,人类生理最困倦的时刻。侦察连会先解决哨兵;陈书怀带技术组用脉冲器瘫痪电子设备;李云龙亲自带队突袭帐篷。为防万一,还在撤退路线上埋设了缴获的美军地雷。
"记住,优先夺取技术资料,其次是活口。"李云龙环视众人,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半秒,"尤其是那个'K博士'。"
离开矿洞时,夕阳正沉入远山。余晖给雪地镀上血色,也照出山坡上那片新坟——是上次战役牺牲的战士们,简陋的木牌在风中轻轻摇晃。李云龙驻足片刻,从兜里掏出半包压扁的"大生产",给每座坟前放了支烟。
"等打完仗..."他对着坟堆轻声说,后半句却消散在呼啸的山风里。
夜幕降临后的准备工作安静而迅速。战士们用白床单做成伪装服,枪管缠上布条防反光。陈书怀的脉冲器被装进木箱,外面裹着缴获的美军防寒毯——万一提前触发,不至于伤到自己人。
李云龙检查完每个人的装备,独自走到山崖边。月光下的鹰峰像头蹲伏的巨兽,而他们即将深入它的脏腑。右腿的伤处又开始隐隐作痛,这种天气总是让旧伤复发。他摸出个小锡瓶,倒出最后几滴辣椒油抹在太阳穴上,火辣辣的刺激让人暂时忘记疼痛。
"师长。"小吴悄悄走来,递上个烤热的土豆,"炊事班最后的口粮了。"
土豆表皮焦黑,但热气透过冻僵的手指传来些许温暖。李云龙掰成两半,把大的那块塞回小吴手里:"吃完去检查电台,确保和总部联络畅通。"
凌晨三点,部队在雪地里匍匐前进。新落的雪粉很好地掩盖了行踪,但代价是刺骨的寒冷。有个小战士忍不住咳嗽,立刻被老兵用雪堵住嘴——在寂静的夜里,声音能传得很远。
美军营地渐渐清晰:四顶方形帐篷呈菱形排列,中央是个用防水布搭成的临时工棚。哨塔上的探照灯懒洋洋地转着圈,两个哨兵靠在油桶边抽烟,红点在黑暗中明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