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

第319章 设备小型化努力(1 / 1)

卷首语

【画面:1959 年 10 月的北京邮电部微型实验室,37 岁的陈恒俯身盯着显微镜下的齿轮模型,28 岁的小张举着《密码设备体积调研报告》站在一旁。报告中 “山区型号体积 370×280×150mm”“战场型号需压缩至 150×100×50mm” 的红笔标注格外醒目,下方压着一张茶岭矿密码机的照片,设备外壳的竹筒弧形纹理与桌上瑞士产的精密钟表零件形成鲜明对比。陈恒手中的放大镜在 M-209 密码机齿轮组照片上移动,老赵用矿车辐条弯制的微型轴承在台灯下泛着冷光,仿佛在诉说着这场设备微型化征程的艰难与希望。字幕浮现:当不同场景对密码设备的便携性提出严苛要求,一场在有限空间里的技术突围悄然展开。陈恒团队怀揣着让密码设备 “轻装上阵” 的信念,在精密与粗犷、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找平衡,用智慧和汗水在方寸之间书写密码设备的新篇章 —— 那些在显微镜下精益求精的齿轮、在算盘上演算无数次的布局、在极端环境中反复测试的执着,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中国密码设备小型化的坚实足迹。】

1959 年 10 月 5 日,实验室里的气氛紧张而压抑,陈恒盯着桌上的 “59 型” 密码机原型机,眉头紧锁。电子工程师小张拿着游标卡尺,声音里满是焦虑:“体积 220×180×100mm,比侦察兵要求的‘饭盒大小’还大两圈。” 一旁的老赵正用钟表起子小心翼翼地拆卸齿轮组,布满老茧的手在微型齿轮面前显得格外粗糙:“当年在朝鲜,美军的密码机藏在钢盔里,咱们的设备还得钻进矿工的工具包啊。”

一、场景需求的体积倒逼

跨领域会议上,来自总参的侦察兵代表和地质部的矿区代表分别提出了严苛的需求。总参侦察兵摊开帆布背包,指着夹层暗格:“敌后渗透需要设备小于 150mm 见方,现在的密码机放进去,连手榴弹都没地方装。” 地质部代表则拿出茶岭矿的竹筒,无奈地说:“坑道里的通信兵背着 30 斤设备,能不能让密码机轻得能别在腰带上?”

陈恒手中的《设备小型化需求分析表》写满了矛盾:机械齿轮组需要足够的咬合空间,电子管电路离不开散热距离,而战场和山区环境却对设备体积和重量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就像在核桃壳里建工厂。” 陈恒用香烟盒纸绘制着微型化草图,“得把齿轮、电子管、密钥转盘的体积都压缩 60%。”

二、机械结构的微型革命

机械组的工作台成了精密加工的前沿阵地,老赵戴着放大镜,如同雕琢艺术品般改装着 M-209 的齿轮组。“原齿轮模数 1.5,现在改成模数 0.8,齿距只有头发丝的两倍宽。” 他手中的刻刀在铜片上轻轻划过,微型齿纹逐渐显现。从上海钟表厂借来的精密车床派上了用场,但加工木质齿轮时却遇到了难题 —— 东北椴木纤维在微型化后容易断裂。关键时刻,矿工老吴送来了秦岭的桦木薄片:“这种木头在坑道里泡三年不胀,做微型齿轮比钢片轻三分之二。”

理论组的李工在算盘上不停推演,模拟着齿轮传动比:“微型齿轮的转速提升 3 倍,加密周期不变,但体积能缩小一半。” 然而,微型齿轮的强度计算成了新问题,老赵想起在茶岭矿用竹篾加固竹筒的经验,将桦木齿轮浸入蜂蜡与竹纤维的混合液:“给微型齿轮加层竹纤维衬里,既能承重,又能减噪。”

三、电子元件的空间革命

电子组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苏联的电子管长度 80mm,而目标设备高度只有 150mm。小张从苏联《无线电》杂志中找到灵感,决定用微型电子管替代标准管:“长度缩短 40%,功耗降低 30%。” 但微型管的散热问题却成了拦路虎。陈恒盯着矿工用的铝制饭盒,突然有了主意:“把设备外壳做成散热片,就像给电子管穿件带纹路的铝背心。”

材料组的创新解决了电磁兼容问题。当微型齿轮的金属部件与电子管产生电磁干扰,老吴再次贡献了智慧:“在齿轮表面涂一层掺了石墨的蜂蜡,既能绝缘,又能吸收杂散电磁。” 这种来自山区的土法处理,让微型设备的电磁辐射值下降了 45%。

四、布局优化的空间魔术

元件布局的优化堪称一场空间魔术。李工用算盘珠子模拟着电子管、齿轮组、电源模块的位置,发现传统的纵向排列浪费空间,“改成钟表的环形布局,齿轮组居中,电子管沿圆周分布,就像给设备做个数字年轮。” 老赵则借鉴了故宫钟表的齿轮嵌套技术,将密钥转盘藏进齿轮组的中心空腔:“就像在核桃里套核桃,多出来的空间能再塞一组校验模块。”

首次样机联调在闷热的恒温室进行,当微型齿轮组转动到第 17 圈,电子管突然罢工 —— 散热不足导致屏极过热。陈恒盯着设备外壳的铝制饭盒盖,想起矿工的柳条安全帽:“把安全帽的编织纹刻上去,增加 20% 的散热面积。” 这个来自日常用品的改良,让设备在 40℃环境下的连续工作时间从 2 小时延长至 6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