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

第304章 土法探索起步(1 / 1)

卷首语

【画面:1956 年 8 月的北京邮电部密码技术研究所地下室,26 岁的技工1956 年 6 月的《密码设备材料清单》,"合金钢:库存 200kg,进口渠道中断" 的红色批注刺痛眼球。他的工作服口袋里露出半截从自行车厂顺来的辐条,正在用虎钳将其掰成齿轮毛坯,铁屑落在 "土法加密装置设计草图" 上 —— 图纸左上角贴着张泛黄的香烟包装纸,上面画着用缝纫机摆梭改造的传动结构。字幕浮现:当苏联的加密机图纸在国产材料面前碰得粉碎,一群穿着补丁工装的技术人员在废品堆里寻找密码的钥匙。他们把钟表齿轮嵌进木壳,用缝纫机皮带传递加密指令,在算盘珠子的跳动中模拟二进制运算 —— 那些被汗水浸透的齿轮加工图、在继电器上缠绕的棉线绝缘层、用蜡纸刻印的《土法加密手册》,终将在历史的密码设备谱系里,成为中国从 "图纸仿制" 迈向 "本土创造" 的第一组探索坐标。】

1956 年 8 月 5 日,地下室的白炽灯泡在陈恒头顶投下晃动的影子,他盯着机械组送来的木质密码轮样品,轮齿边缘的手工锉痕清晰可见。28 岁的技工老王搓着满是木刺的手:"陈处长,东北椴木做的轮芯,外面包了层生漆浸过的竹篾," 他指着轮齿间填塞的棉线,"算是给齿轮穿了层 ' 防护衣 '。" 陈恒用游标卡尺测量齿距,发现胀缩误差比预期小 15%,这个细节让他想起在云南看到的竹编密码网格 —— 土法探索的种子,正在这片贫瘠的技术土壤里悄然发芽。

一、齿轮堆里的密码雏形

机械组的工作台前,老赵正在用台钳改装缝纫机摆梭。从上海运来的 300 个摆梭堆成小山,每个都带着 "飞人牌" 的钢印,"当年纺织女工用它们做旗袍," 老赵哼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现在咱们用它织密码。" 他在摆梭轴上刻下 17 道凹槽 —— 这是 M-209 密码机的核心加密周期,旁边的学徒小李正用算盘计算凹槽间距,算珠在 "3.2 毫米" 的位置来回拨动。

理论组的李工抱着群论公式走进来,看到摆梭上的手工刻痕皱起眉头:"根据布尔代数,加密周期应该是质数,17 是对的," 他摸着摆梭上的生漆涂层,"但这种非标准化加工,误差率可能超过 20%。" 老赵擦了把汗:"李同志,咱没有高精度铣床,只能靠手艺人的眼力," 他举起一个齿轮毛坯,"您看这齿纹,是仿照哈尔滨钟表厂的座钟齿轮刻的,误差不超过半根头发丝。"

二、继电器的土法重生

材料组的试验台上,来自云南的小李正在用芭蕉叶纤维缠绕继电器触点。1955 年从苏联进口的继电器库存告急,他想起边防战士用竹篾编网格的场景,"老张师傅," 他指着泡在桐油里的芭蕉叶,"把纤维煮透后混点松香,说不定能代替绝缘漆。" 旁边的化工厂技术员老张正在测试触点寿命,发现用这种土法处理的继电器,在潮湿环境下的工作时长比原装货多 3 小时。

李工带来的难题是继电器的衔铁材料。国产低碳钢的导磁率比苏联货低 15%,导致加密信号延迟 0.2 秒,"就像骑兵的马慢了半步," 他在黑板上画着磁路图,"必须增加衔铁截面积。" 老赵盯着图纸突然开窍:"把自行车的辐条加热锻打," 他敲了敲自己的旱烟袋,"当年修枪炮时用过这招,能让钢的密度提高 5%。" 这个来自战场的经验,让继电器的响应速度提升至可用标准。

三、算盘上的算法落地

理论组的地下室里,留苏归来的小陈正在用算盘模拟加密算法。根据李工翻译的苏联资料,加密需要 128 位的密钥空间,但国产机械计数器最多只能做到 32 位,"就像用扁担挑大象," 小陈盯着算盘上的 32 颗算珠,"得把大数字拆成小块。" 他突然想起在火车上看到的货郎担 —— 把货物分成多个竹篓肩挑,于是设计出 "分段加密法":将长密钥分解成 4 段,通过齿轮组的联动实现整体加密。

这个方案在机械组引发轰动,老王带着徒弟们制作出四组联动齿轮,每组刻着不同的加密刻度,"就像老辈人用的密码锁," 他指着齿轮组的联动轴,"得同时拨动四个轮子才能开锁。" 当四组齿轮在算盘的配合下完成首次加密试验,陈恒发现,这种土法设计的加密强度,居然超过了单纯仿制的苏联设备。

四、煤油灯下的系统整合

1956 年 10 月,第一台土法加密装置进入总装阶段。木壳子是请故宫修缮厂的老师傅用椴木打的,表面刷着三层生漆;核心传动组由缝纫机摆梭、钟表齿轮、自行车辐条组成;继电器触点缠着芭蕉叶纤维,外面套着竹篾编的防护罩。李工带来的群论公式被刻在铜制齿轮上,成为这台 "土洋混血" 设备的理论心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