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70 年 1 月的福建前线某通信指挥坑道,48 岁的通信指挥官1969 年的《台海电子干扰频谱分析》,"敌方 ' 海啸 - 9 型 ' 干扰机新增 22-25MHz 频段压制" 的标注被红笔划出深痕,纸页边缘贴着截获的敌方通信信号纸带,密集的脉冲波形与老郑手中的 "多频段跳频方案草图" 形成攻防对峙。他的咔叽布军装口袋里露出半截 1965 年的《美军电子战手册》译本,翻到 "频率捷变战术" 章节,空白处用红笔写着 "我方 212 型电台适配可能"。镜头扫过坑道顶部悬挂的 "保密防谍" 横幅,墙角的 "212 型" 战术电台正在接收模拟干扰信号,扬声器里的杂音与桌上摆着的、来自 1968 年空战缴获的敌方干扰机残骸,共同编织着这场电磁空间的无声战役。字幕浮现:1970 年初,当台海的电磁硝烟随海浪起伏,一群戴着抗噪耳机的通信兵在频谱图与战术图之间展开智能博弈。老郑们用算盘推演跳频序列,在保密本上记录干扰特征,于敌方的 "频段封锁" 与我方的 "信号游击" 中寻找破局点 —— 那些被干扰撕裂的通信记录、在沙盘上标注的频率盲区、用红漆写在电台上的 "机动 - 70" 编号,终将在历史的通信对抗史上,成为中国通信部队从 "被动防御" 迈向 "主动制电磁权" 的第一组战术坐标。】
1970 年 1 月 10 日,福州军区通信指挥部的地下坑道里,老郑将《1969 年台海通信故障汇总》摔在铺着防潮布的沙盘桌上,26 岁的参谋小陈看着 "重要指令延时率 32%" 的统计,手中的铅笔在 "敌方干扰机部署图" 的基隆港位置戳出破洞。"他们新换的 ' 海啸 - 9 型 ' 能同时压制 3 个频段," 老郑敲了敲从侦察连缴获的干扰机电路板,焦黑的电阻旁,"22MHz 通信盲区" 的标记格外醒目,"我们的电台还在沿用 1965 年的固定频段,相当于拿着单发步枪对抗机枪扫射。" 他面前的铁皮柜里,整齐码放着 37 份干扰信号录音带,每份磁带侧面都贴着密密麻麻的频率分析标签。
一、频谱图上的攻防推演
根据《1970 年台海通信战术演练档案》(档案编号 TH-KF-1970-01-02),老郑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多频段压制" 难题。在频谱分析室,他们发现敌方干扰机采用 "梳状谱压制",在 20-30MHz 频段每 1MHz 设置一个干扰点,如同在电磁空间布下铁蒺藜。"就像在雷区找通路," 老郑用红笔在频谱图上圈出 5 个未被完全覆盖的 "频率间隙",22.3-22.5MHz、24.7-24.9MHz 等,"我们得让信号在这些夹缝里穿梭。"
1 月 15 日,首次战术研讨会持续到凌晨 4 点。当技术组提出 "全频段跳频",老郑却摇头:"212 型电台的频率合成器最多支持 10 个频点,跳频太密会导致同步失效。" 他突然想起 1967 年抗美援越时,越军利用 "北越丛林频段"—— 敌方干扰机因忌惮误伤到己方而留出的频段,"我们也可以设几个 ' 诱饵频段 ',把敌方干扰引到别处。" 这个源自实战经验的策略,让团队确定 "主用频段 + 诱饵频段" 的双频跳变方案。
二、沙盘上的频率游击
在制定 "跳频序列算法" 时,团队遭遇 "敌方预测性干扰" 困境。小陈在模拟计算机上运行敌方干扰模型,发现当跳频周期超过 5 秒,干扰机就能锁定规律。老郑盯着墙上的《孙子兵法》节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的批注突然让他灵感闪现:"用潮汐周期做跳频基准!" 福建沿海的潮汐每 12 小时 25 分钟一次,他让技术组将跳频间隔与潮位数据关联,每个频点的驻留时间随潮差动态变化,这个充满地域特色的算法,让敌方干扰机的预测误差超过 30 秒。
"就像让信号跟着海浪跳舞," 老郑在保密本上画下潮汐曲线与跳频序列的对应图,"敌人以为我们在走直线,其实我们踩着浪花前进。" 当首组包含潮汐参数的跳频代码输入 212 型电台,示波器上的信号轨迹首次呈现无规律波动,如同在干扰的铁蒺藜中开辟出蜿蜒的小道。
三、坑道里的心理暗战
1 月 20 日,首次模拟对抗演练在平潭岛展开。老郑亲自担任红蓝双方指挥,当蓝军(敌方)启动 "海啸 - 9 型" 干扰,红军(我方)的 212 型电台立即进入跳频状态。但 3 分钟后,通信突然中断 —— 备用频点也被压制。小陈急得直拍电台:"难道我们的频率间隙被摸透了?" 老郑却发现,蓝军的干扰频段出现异常扩展,显然是根据前几次跳频轨迹做了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