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第284集:旅游景区考察(1 / 1)

黔山深处的回响

车轮碾过最后一段坑洼的土路时,林默的越野车底盘发出了一声沉闷的磕碰。副驾驶座上的赵工猛地抬起头,手里的地质勘探图差点滑落在地:“林总,前面应该就是地图标注的界碑了。”

林默踩下刹车,摇下车窗。潮湿的风裹挟着松针与泥土的气息涌进来,远处的山峦在氤氲雾气中若隐若现,像幅被雨水洇开的水墨画。他推开车门,深褐色的泥土立刻漫过了鞋底,裤脚很快沾上细碎的草籽。

“这地方……”随行的市场部经理陈雪举着相机,镜头追着掠过山脊的一群白鹭,“连导航都标着‘未知区域’,真要在这儿搞景区开发?”

林默弯腰从路边捡起一块青灰色的岩石,指尖摩挲着上面细密的水纹痕迹。三个月前,当他在董事会上提出拓展旅游景区业务时,反对声几乎淹没了会议室——民宿连锁刚在三亚站稳脚跟,度假酒店的会员体系还在完善,此刻进军未知的景区开发领域,无异于在湍流里行船。

“赵工,说说你的发现。”他把岩石放回原处,目光投向山谷深处。

地质工程师推了推被雾气打湿的眼镜:“这片喀斯特地貌形成于三亿年前,岩层里藏着溶洞群。我们昨天钻勘时,发现至少有三个未被记录的地下暗河出口。更难得的是——”他指向左侧陡峭的崖壁,“那些不是普通的苔藓,是距今两千万年的孑遗植物,对生态研究价值极大。”

陈雪忽然低呼一声。顺着她的视线望去,一道银练般的瀑布从百米高的断崖跌落,砸在下方的深潭里,溅起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淡淡的彩虹。几个背着竹篓的山民沿着潭边的石阶往上走,竹篓里装满了紫色的野果,看到他们时停下脚步,黝黑的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

“老乡,这果子能吃吗?”林默走上前用当地方言问道。他在考察前特意学了几句,没想到真能派上用场。

领头的老人咧嘴笑了:“这是刺梨,我们山里的宝贝。你们是来考察的吧?前两年也有人来过,说要盖大房子,后来就没影了。”

林默的心微微一沉。他知道老人说的“大房子”是什么——有些开发商看中了这里的风景,却想把山民迁走建度假村,最终因遭到抵制而放弃。他蹲下身,看着竹篓里饱满的刺梨:“这果子味道不错,为什么不拿到山外去卖?”

“路不好走啊。”老人叹了口气,“从村里到镇上要走三个小时山路,等运到地方,果子都烂了一半。”

回程的路上,车里没人说话。林默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竹林,老人的话在他脑海里反复回响。赵工整理着勘察数据,忽然开口:“林总,这里的地质条件比我们预想的复杂,开发成本会超出预算至少三成。而且……”他顿了顿,“刚才那个村子有二十七户人家,按规定需要整体搬迁,补偿款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迁。”林默忽然说。

陈雪惊讶地抬起头:“不迁?那景区怎么规划?”

“为什么一定要迁?”林默反问,“我们开发景区,难道不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里的美吗?如果把原住民都迁走,这山、这水还有什么灵魂?”他想起那些背着竹篓的山民,想起他们脸上既期待又警惕的神情,“赵工,能不能调整规划方案?把村子纳入景区范围,让山民参与到开发中来。”

赵工皱起眉头:“这不符合常规啊。让村民留在景区里,安全管理、卫生标准都很难控制。”

“常规是用来打破的。”林默的语气很坚定,“你想想,游客来这里,想看的不只是自然风光,还有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我们可以帮村民改造房屋,让他们开农家乐;教他们做刺梨果酱、竹编工艺品,卖给游客做纪念品。这样既能解决就业,又能保留村落的烟火气,不是两全其美吗?”

陈雪眼睛一亮:“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像我们的民宿理念一样,把现代舒适和传统风格结合起来。在这里,我们可以打造‘民宿+村落’的模式,让游客住山民改造后的家,吃他们做的农家菜,跟着他们去采野果、挖野菜,这才是独一无二的体验。”

赵工沉默了片刻,慢慢点了点头:“理论上可行,但需要重新做地质勘察,还要和村民协商合作模式,工作量会增加很多。”

“那就加派人手。”林默握住方向盘,语气里带着前所未有的笃定,“告诉团队,明天我们再进山,这次不光看地质,还要详细记录村里的房屋结构、民俗风情。陈雪,你负责收集刺梨、竹编这些特产的资料,看看能不能开发成旅游商品。”

车子驶过一座木桥时,林默忽然停下车。桥下的溪水清澈见底,一群小鱼在石头间游弋。他想起考察过的那些商业化严重的景区,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叫卖声此起彼伏的购物街,心里忽然有了清晰的规划——他要在这里打造一个不一样的景区,一个能让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