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第251章 保水战旱烈日下的坚守(1 / 1)

此起彼伏的呼喊声中,第一锅保水剂在日落前出炉。淡蓝色的凝胶在夕阳下闪着微光,林向荣舀起一勺演示:\"看,能拉丝到一米不断,合格!\"

当晚的部署会上,方稷把农技员分成两组,这群年轻人还给自己的小队起了名字,\"飞虎队\"和\"地勤组\"。飞虎队骑着改装摩托,后座绑着蓝色塑料桶,专门突击最偏远的特旱村;地勤组开着拖拉机,附近的村落挨村举办\"保水速讲\"然后带着老乡们实验一下就赶快赶往下一个村落。

\"注意!\"方稷敲着黑板,\"每户用量要精确到两,搅拌方法要教三遍!最起码要确保每个村要有一个人是绝对掌握了技巧后再走!\"

凌晨四点,第一支飞虎队已经出发。

方稷站在大门口,看着摩托车灯像萤火虫般消失在蜿蜒的路上。他转身时,发现林向荣的妻子正往每个摩托手的背包里塞煮鸡蛋。

陈梅看见方稷正在看自己解释道,\"方老师,咱们农技院养的老母鸡下的。\"她撩起围裙擦手,\"这帮孩子晌午饭肯定又凑合,加个鸡蛋加点营养。\"

天亮后,方稷亲自带队去了最热的王窑村。拖拉机突突突爬坡时,他看见前面山道上的庄稼被晒得严重。

到了王窑村就赶快组织干旱救灾,大家一听是来救干旱的,也不顾此时日头正热,都赶了过来。

正午的太阳像烧红的铁饼悬在头顶,王窑村的打谷场被晒得泛白,热浪扭曲着远处的景象。方稷跳下拖拉机时,鞋底踩在滚烫的泥地上,发出\"嗤\"的轻响。

\"乡亲们!\"村里的董支书敲响挂在老槐树下的破犁头,\"国家派专家来帮咱们抗旱了!都快点来!\"

土墙后陆续探出几个小孩的脑袋,董支书冲孩子们说:“快回去叫你家大人来。”

接着没一会更多拄拐杖的老人、抱着孩子的妇女、光着膀子的汉子。他们走得很快,像是怕慢一步希望就会溜走。有个驼背老汉跑得太急,还差点自己绊自己的拐了一下。

\"这大热天的大家别着急,慢慢走...\"方稷看着越聚越多的人群,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太阳穴滚落。他转身对铁柱低声道:\"去农技站把遮阳棚拉来,咱们在阴凉下面讲。\"

\"不用!\"董支书一看赶快上前帮铁柱一起支棚子,转身吼道,\"二愣子!把你家晾玉米的苇席扛来!三婶!把祠堂的八仙桌搬出来!\"

转眼间,村民们竟自发搭起个简易凉棚。几个半大孩子麻利地爬上老榆树,用麻绳固定住摇晃的席顶。方稷注意到,他们黝黑的胳膊上全是晒脱的皮。

\"事态紧急,就不和乡亲们讲客套话了。\"方稷站在八仙桌上,声音沙哑却有力,\"现在先学配保水剂,等日头偏西再下地。\"他举起装着蓝色粉末的塑料袋,\"这宝贝遇水能胀成凝胶,一勺能锁住一桶水的分量!\"

小东北立刻演示起来。当蓝色的粉末在木桶里变成晶莹的胶体时,人群发出\"嗡\"的惊叹。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偷偷伸手想摸,被她娘一巴掌拍回来。

\"按每户五亩地算,要领三斤四两。\"孙兴华推着眼镜发材料,汗把衬衫粘在后背上,\"搅拌时要顺时针......\"

\"顺时针是咋转来着?\"耳背的李老汉大声问。他儿媳干脆抓起老人的手,在空气里画起圈。这个动作像会传染似的,很快全场人都在比划,连吃奶的娃娃都抓着母亲的手指扭来扭去。

正教到关键处,一阵热风突然掀翻了苇席。毒辣的阳光直射下来,方稷眼前一黑,险些栽倒。铁柱眼疾手快地扶住他,却听见老师低声说:\"你先讲,我休息一下......\"

这时,董支书的铜锣\"咣\"地响了:\"各家派个手稳的来学!其他人都回去喝绿豆汤!\"他不由分说地夺过方稷手里的勺子,\"教授您歇着,我家老婆子熬了绿豆汤,赶快喝上一碗!\"

下午四点半,日头刚偏西,打谷场上突然冒出几十顶草帽。村民们像听到无声的号令,扛锹的扛锹,拎桶的拎桶,默默在地头排成队。

\"记住!\"铁柱接替当即喊的嗓子已经哑得不成样子,\"刨十公分深的沟......\"

方稷在农技院里继续匹配保水剂,铁柱带着大家弄已经弄好的保水剂确保大家能够正确规范的使用,董支书帮方稷将保水剂原料倒进大缸里,

夕阳下,那些佝偻的脊背在田间起伏,扬起的土尘被染成金色。铁柱蹲在地垄边,手把手教几个孩子埋保水剂。有个叫狗娃的小男孩学得特别认真。

夜幕降临时,最后一垄地也施完了保水剂。

回村的路上,方稷看见许多家门口都摆着盛满井水的瓦盆,这一是屋里太热这水能带点清凉,再一则是第二天别都挤在井边打水,可以分摊一些压力。

农技站的油灯亮到后半夜。

方稷伏在案头记录数据,将今天的流程梳理,方便后续推广的时候能够更加顺畅。写完记录还是有些睡不着,方稷散步去了仓库,借着月光检查明天的原料。

第三天到了周口,没想到刚刚开始放保水剂,就暴雨突至。当所有人都要往屋里跑时,方稷却冲进雨里:\"快!趁土湿撒保水剂!效果翻倍!\"

农技员和乡亲们愣了片刻,纷纷扛起袋子奔向田野。雨幕中,那些保水剂的颗粒像珍珠般滚入泥土,转眼就被饥渴的大地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