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表奏不知何等原因今日方才送到,因此李晔事先也并不知情。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连闭目养神的杜让能都睁开了眼,眼中闪过一丝诧异。睦王竟要保举刚刚俘虏的死敌李茂贞出任一方节帅?这步棋,太过诡异!
杨复恭更是猛地抬起头,眼窝里寒光爆射!武定节度使!这个位置,他早已视为禁脔,内定由其心腹义子杨守忠接任!李倚此举,无异于虎口夺食,更是对他权威赤裸裸的挑衅!
“荒谬!荒谬绝伦!” 杨复恭再也无法维持表面的平静,声音因极致的愤怒而变得尖利刺耳,他一步踏出班列,紫蟒袍袖无风自动,厉声呵斥:
“李茂贞是何等样人?!叛逆巨魁!拥兵自重!对抗朝廷!荼毒关中!其罪罄竹难书!此等十恶不赦之徒,不立斩于市以谢天下,已是圣上天恩浩荡!
睦王竟要保举其为一方节帅?简直滑天下之大稽!此议若行,朝廷威严何在?法度纲常何存?!”
他胸膛剧烈起伏,目光如淬毒的利箭射向御座:
“圣上!此议断不可行!李茂贞若为武定节帅,必与旧部勾连,死灰复燃!届时武定、凤翔连成一片,其势更甚往昔!睦王此举,老臣实难揣测其意!究竟是养虎为患,还是…另有所图?!” 最后一句,已是诛心之论!
依附杨复恭的党羽立刻鼓噪起来:
“杨公明鉴!李茂贞岂能复起?此议荒悖!”
“睦王莫非受奸人蒙蔽?此举恐遗祸无穷!”
“请圣上立驳此议,严惩妄言之徒!”
殿内气氛瞬间剑拔弩张。
杜让能与孔纬对视一眼,眉头紧锁。他们虽不满杨复恭跋扈,但李倚保举李茂贞这步棋,实在太过匪夷所思,风险巨大,他们也难以开口支持。
李晔眼中浮现一丝慌乱,他万万没想到杨复恭的反应如此激烈,甚至不惜扣上“另有所图”的帽子!武定节度使的位置,显然是他绝不容触碰的逆鳞!
他眼中扫过杜让能及孔纬,只见二人也是疑虑重重,见此情形他也明白,薛知筹和高仁厚的任命刚刚艰难通过,杨复恭心中正憋着一股邪火。若在武定节度使一事上再强行顶撞他,无异于火上浇油!
杨复恭手握神策军,若被彻底激怒,后果不堪设想!自己根基尚浅,杜、孔二位相公对此议也明显疑虑重重,难以获得有力支持。此刻硬撼,绝非明智之举。
必须妥协!用这条注定无法通过的奏请,换取杨复恭对前两条旨意的彻底“认可”,堵住他日后在薛知筹、高仁厚之事上借“细勘”之名大做文章的后路!
沉吟片刻后,李晔已有了决断。
他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凝重”与“犹豫”,目光扫过暴怒的杨复恭,最终落在杜让能身上,带着征询:
“杨卿之言…亦不无道理。李茂贞罪孽深重,朝野共愤。睦王此议…确是惊世骇俗。杜卿,卿以为如何?”
杜让能何等老练,已从天子的语气中捕捉到了那份“犹豫”。他虽不知李倚真实意图,但也明白此刻不宜再激化矛盾。他缓缓出列,声音沉稳:
“圣上,杨公所虑社稷安危,臣深以为然。李茂贞乃叛逆元凶,赦其死罪已属法外开恩。若骤授节钺,委以方面之任,恐天下汹汹,谓朝廷赏罚不明,更恐其旧部借机生事,再生祸端。
臣以为…此议,确需从长计议。” 他巧妙地用了“从长计议”,既否定了立即任命,又未彻底堵死,给天子留了余地。
孔纬也出列道:“臣附议杜相。李茂贞复起,于情于理于法,皆难服众。睦王或是一片为国之心,然此议风险过大,恐非善策。” 他也选择了务实。
李晔心中一定,有了杜、孔的“不支持”,他顺水推舟便名正言顺。他看向杨复恭,脸上带着一种“从善如流”的诚恳:
“杜卿、孔卿老成谋国之言,深合朕心。杨卿忧国之情,朕亦感念。睦王此奏…确有不妥之处。李茂贞罪大恶极,岂能复掌节钺?此议,驳了!”
“圣上圣明!”杨复恭紧绷的脸色瞬间缓和了大半,甚至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色。
他立刻躬身,声音恢复了那种谦恭:“圣上明察秋毫,洞察奸宄,实乃社稷之福!”
他身后的党羽也齐声颂圣。
李晔话锋一转,安抚道:
“杨卿先前所虑甚是。只不过武定军帅位不可久悬!朕看神策军都将杨守忠,忠勤勇毅,堪当大任!就由杨守忠出任武定节度使!坐镇洋州,既安地方,亦固京畿门户。杨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杨复恭的眼里闪过一丝错愕,随即是巨大的惊喜和得意!他万万没想到,这年轻天子竟如此“上道”!
用一条注定无法通过的奏请,换来了他梦寐以求、准备安插给义子的武定节帅之位!这简直是天降横福!他脸上的阴云瞬间消散,换上一种近乎夸张的“感激涕零”:
“圣上!圣上如此信重,老臣…老臣惶恐!守忠何德何能…然圣上天恩浩荡,老臣代守忠,叩谢圣上隆恩!守忠定当竭尽全力,为圣上守好武定!” 他深深拜伏下去,声音里充满了“感动”。
看着杨复恭瞬间“转怒为喜”,李晔悬着的心终于落下,甚至涌起一丝“成功安抚”的庆幸。
“杨卿过谦了。守忠之才,朕素知。”李晔温言道,随即转向郑虔,语气恢复帝王的威严,“郑虔,睦王前两奏,薛知筹擢升、高仁厚赴任,朕已准奏,着即办理,不得延误!
李茂贞之议,驳回!另,授神策军都将杨守忠为武定节度使,即日赴任!吏、兵二部,薛、高二人之‘细勘’,亦需速办,报朕知晓即可。”
“臣遵旨!”郑虔叩首。
杨复恭更是志得意满,退回班列。
一场朝议,以武定节帅的职位换来了杨复恭对前两条任命的“认可”,李晔心中甚至有一丝“摆平了”的轻松。
退朝的钟声响起。李晔起身,目光扫过阶下。杨复恭正随着人流缓缓退出大殿,紫蟒袍的背影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深沉。
李晔内心暗暗欣喜,今日的朝会,他第一次在杨复恭手中占的一丝先机,这种胜利的滋味不由得让他为之一振,也让他对于未来更加充满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