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

第二百八十一章 许非说(2)(1 / 1)

许非说(2)

许非跟于佳佳沟通过很多次,才定下文章基调。

首先不能让读者产生你在指点江山的感觉,会令人反感。要有一种为他们推开新窗口,发现新世界的新奇和亲切感。

而且他原本想找几个明星开涮,结果发现,这年头几乎没有不敬业的演员,就算演不好,那也是实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

不好意思往死喷,老艺术家又不能得罪,老电影不得批评,只能挑挑拣拣委婉慈爱,相中了皇阿玛。

每篇约莫七八千字,“表演”分成两天发。

,好文章啊!”

“您看什么呢?”同事好奇。

“《京城青年报》的一个专栏,昨天开班会没收的报纸,发现特有意思。”

“哦,我知道我知道!”

一句话让办公室热闹起来,《京城青年报》的销量在本地位居前三,读者群广大。

“许非写的那个吧,我也看了。”

“写的太逗了,我觉得比咱们的书好,咱们通篇大道理,学生考完试就扔了。”

“别妄自菲薄,我们研究的是戏剧理论,学术课题。他这个是通俗读物,不过确实新颖,还敢骂人。”

“哈哈,那不叫内敛,叫演不出来。”

“你还别说,我昨天去朋友家蹭录像机,又看了遍《大桥底下》。还真是那样,龚雪演的太好了,张铁霖明显死板,以前怎么没觉得呢?”

“以前也没人讲啊。”

“哎,明天讲什么?”

“明天……”

那老师翻了翻,“明天没有,说是每篇之后隔三天。”

“隔三天?这是等读者反馈呢,《京城青年报》跟京台合作之后学坏了,猴精猴精的。”

“精就精吧,我正好想写封信探讨探讨。”

他们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新奇,过瘾,还满足了潜藏的八卦欲望。

吃瓜呀!

自古群众爱吃瓜,保不保熟都爱吃。尤其在这个没有偶像和饭圈的年代,老百姓吃点瓜不容易。

许非不往深了讲,什么体验派、方法派啊,那东西老百姓不爱看。他把自己定位于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这样的叫好表演,那样的就差点。

而且有意无意的透露一种理念:观众是影视作品的最大评审,别觉得自己跌份,得正视自己的真实地位。

…………

关于演技这一块,国内长期得不到重视,大部分观众缺乏概念。

即便在后世,大家也是经过无数烂片、烂演员熏陶,忍无可忍才幡然醒悟,哎呀,演技这么重要!

什么《演员的诞生》、《演员请就位》,本质上就是应和这种心理才出炉的综艺节目。还有B站那些讲演技对比的视频,也是近两年才冒头的。

那八十年代呢,烂片也不少。

头几年电视剧***,从一年几十部到几百部,再到一千多部。绝大多数都是烂片,直到86年实行许可证制度,才堪堪控制产量。

观众看到好戏拍案叫绝,看到烂戏别扭不适,但究竟怎么个好法和烂法,说不上来。

许非的两期专栏,最初是在大学里流传开的。大学师生文化水平高,比普通老百姓更具精神追求。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杂志的编辑,他们也会在各类媒体上搜索信息,自然发现了这两颗炸弹。

傍晚,报社。

数人围坐,在下班前开了个小会。于佳佳捏着几封信,愁道:“写的多好啊,怎么反馈这么少呢?”

“这才质量您都看在眼里,总得发完啊。”

“你急什么?我不说再看看么。我的意思是,如果读者没反馈,文艺界也批评,我们还要硬保,会影响报社公信力的。”

“对,就像作家写了本书,评价不好,卖的也不好,出版社还非得说这书好,那自己找骂呢?”

“我们沟通的时候,可是保证发完的……”

“主任,主任!”

砰!

于佳佳正力争时,一个同事忽然跑进来,“主任,《中国电视报》来电话,说要转载那两期专栏。”

《中国电视报》,央视主办的唯一面向全国发行的国家级电视报。

砰!

又有个同事跑进来,“《大众电视》来消息,问能不能转载该专栏的所有文章?”

“《大众电影》来电咨询!”

“《当代电影》让我们尽快回复!”

“……”

主任很尴尬,屋里很沉默,于佳佳耸了耸肩,拎包下班。

(278章进小黑屋了……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