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

第二百四十二章 策划讨论(月票加更)(1 / 1)

策划讨论(月票加更)

在《胡同人家2》收尾的一段日子里,说的一样毫无乐趣。”

絮絮叨叨的吃了半颗,许非抻了抻腰,推着自行车出门。

没错,他又有工作了。看别人是工具人,其实往往自己也是。

1988年的京城秋天,还带着价格闯关时的紧张,每个人脸上都有点神经质,心里慌慌,好像下一秒就会因为什么东西而爆发出来。

京城尚好,各地时不时还有报道,晋省老太太买了1000袋白面,江城女子扛了十箱洗衣粉巴拉巴拉……

说起来,他买的那些东西已经分发出去。油盐酱醋、火柴蜡烛、肥皂毛巾等等,绝对实在。

许非出胡同往北,到北太平桥往西,到蓟门桥再转北骑一会,便到了蓟门饭店。

这片是后世的中关村,蓟门饭店则是一家二星级的涉外饭店,六层楼,占地不小。大堂里有台电视机,正放着《一剪梅》片尾,污妖王的声音清润透彻: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

他找到一个房间,咚咚敲门,开门的是郑小龙,里面坐着李沐、李小明和两张生脸,外加一个半生不熟的家伙。

“来我介绍一下。”

李沐站起来,道:“这位是郑万龙,著名作家。这位是陈长本,以前是我们台长,那会你还没来呢,也是著名作家。”

“你好你好。”

许非都不认识,对其身份好奇。

郑万龙确实没啥,陈长本值得说一句,84年担任京台台长,没多久调走,现在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作家。

官职不小,许老师很淡定,拍《红楼梦》时比这更大的都见过,但不能说。

“这位是……”

“嘿嘿,我们见过。”

汪朔站起来,主动握手:“听马爷提起过你,现在搞大发了。胡同我看过,是这个!”

他居然翘了根大拇指,胡同那一口俏皮话和对社会现象的冷嘲热讽,正合自己胃口。

“不敢当不敢当。”

许非都快忘了当初怎么回事,四五年了,反正是见过一次。

以前开讨论会,都是在中心内部,这次却找了三个作家,前期开小会,可见李沐多重视。而他邀请的成员,李小明是中心头号编剧,郑小龙二把手,仅许非屁民,不知不觉也有地位了。

这房间颇大,里外套间,还有个小客厅。

七人就座,李沐道:“台里给了一项任务,让我们出一部大长篇电视剧,具体没说,但肯定40集起。这算我们市内出差了,蓟门饭店就是据点,什么时候有成果什么时候撤。”

诶?

许非乐了。

以前看书看电影,可羡慕那些作家开笔会了,找个山清水秀的地儿,大饭店住着,好吃好喝,游山玩水,闲了坐一块吹逼。

或者编剧写剧本,片方给找个海边别墅,还有小姑娘陪同。美其名曰,鸡发灵感。

哎哟,这才叫对文化人的尊重啊!如今自己也赶上了,虽然在市内。

“先把形式定了,既然是大长篇,首先得考虑成本。我们现在是差额拨款,一次给完钱不管了,剩下的自己筹。”

李沐开口道,“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拍室内剧,我们现在有经验,成功率比较高。”

“室内剧可以,但不能像胡同那样,得是正剧。”郑小龙道。

“那是自然。其实我有个想法,现在《一剪梅》非常受欢迎,它这种风格前所未见。小许分类分的好,管这叫苦情戏,我们能不能来一部类似的?”

“……”

李沐说完,汪朔一撇嘴,给郑小龙面子才没逼逼。

陈长本琢磨琢磨,道:“思路可行,我们先顺着想。拍室内剧,题材就不能大,市井生活,家长里短。再加上苦情,这个词我理解啊,就是讲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受罪的故事。”

“最好是女性,老爷们没看头,女性更能引起观众共鸣。”郑万龙道。

“而且这个女性得非常传统,具备很多美德,漂亮、善良、正直、忍辱负重,把这些优点放在她身上的同时,再把很多磨难也放在她身上。”

“……”

许非掩着嘴,盖住一个呵欠,你们家忍辱负重是美德?

甭问了,妥妥就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圣母加受气包,慧芳同志。

他正想吱声,陈长本看向汪朔,“你那那部《刘慧芳》,我觉得可以借鉴,女主人公就是贤淑善良的典范。”

嗯?

许非瞪大眼,汪朔参与过这部剧的策划,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