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明

第98章 得入君眼(1 / 1)

得入君眼

大明朝的历史,在朝堂上很大一部分就是一场君臣间的斗争史。

开始的时候,是君权占着绝对的上风,无论是洪武帝朱元璋,还是永乐帝朱棣,那都是强势到极点的霸道人主,臣权被死死压制不说,许多人更是动辄得咎,朝不保夕,只能谨守自己人臣的本份,憋屈得很。

但到了仁宗皇帝后,情况就变得大不一样了。臣权得到了极大扩张,君权却被一点点地侵蚀。毕竟人的能力有高下,精力更是差别巨大,后面的子孙自然是不可能和开国天子那旺盛的精力与强大的控制力相比的。所以他们只能把原来属于自己的权力一点点出让给下面的臣子。

由此,本来只是作为天子秘书机构的内阁权力就逐渐增大,足以和皇权相抗。当初朱元璋罢丞相设内阁为的是独揽大权,可他做梦也想不到后世的不肖子孙竟会使皇权丧失得比任何一个朝代都快,要是泉下有知,太祖皇帝恐怕就要跳出来大杀四方了。

当然,后来的皇帝们也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不断恶化,于是从宣宗时开始,就设立了一个司礼监的机构来和内阁打擂台,以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

身为天子,除非你有太祖太宗那样惊人的战斗力,否则孤身作战的你确实无法和满朝的文官斗。所以关键时刻就得找帮手了,身边得信的太监,这时候便成了他们最顺手,也最信得过的存在。

或许一开始宣宗并没有要拿太监去和朝臣打擂台的想法,只是闲来无事教宫里的太监一些知识而已。但随着时间推移,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司礼监也终于彻底地冒了出来,形成了朝廷权力巅峰的,可一个县令,在高官满地走,权贵多如狗的京城里实在太不起眼,根本没人会去在意的。

就在王公公有些气馁的当口,那位曹瑞公公突然心里一动,想到了刚才自己翻到了另一份奏疏,那上面说的也是这个陆缜。仔细想了一下后,他便赔着笑道:“老祖宗不必忧心,这个陆缜可不得了,会的东西,立的功劳可不光这一点。”

“哦?他还有别的本事?”

曹瑞点了点头,麻利地从自己桌子上拿出了一份奏疏双手呈了过去:“老祖宗您看,这份奏疏里,大同总兵可是好好地夸奖了陆缜一番哪。说是他造出了一种叫飞艇的玩意儿,可以飞在半空,把周围数十上百里的情形尽收眼底。正是靠着这飞艇,广灵才在猝然遇到鞑子袭击时有了足够及时的反应,从而守住了城池。”

“竟还有这等神奇的物件?”王振颇为惊讶地说了一句,继而迅速打开奏疏看了起来。一看之下,脸上又露出了欣然之色:“这个陆缜还真是多才多能哪,只当一个小小的县令委实委屈了他。还有这飞艇,若真如这上面所说,倒确是一桩利器,咱们朝廷就该全国推广!”

“老祖宗英明!”曹瑞忙赞了一句。虽然周围的其他人都露出了不满的神色,但他却根本不作理会,谁叫自己今天运气好,几本奏疏都看对了呢。

沉吟片刻后,王振才开口道:“这桩功劳朝廷一定要好好赏赐,我这就去见哥儿,请他下旨把人从大同调进京来。也好让这满朝的臣子都看看,什么叫真正的为国尽忠,也顺便让他把和鞑子交战的细节,以及朝廷该有的态度给讲明白了。那些文官安稳日子过得太久了,已经不记得当初的太祖太宗开国时的筚路蓝缕了,这可不成!”

说完,把笔一丢,王振便拿着这两道奏疏疾步而去。也只有他这个深得天子信重的内侍,才能随时都见到当今的皇帝朱祁镇,而且在称呼上也不像一般人那样叫陛下或圣人什么的,居然用的是极其亲密的哥儿。

在他离开后,面对其他同僚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曹瑞只把肚子一挺,鼻子里发出一声轻蔑的哼响,便重新坐回了位置上帮着王振处理起剩余的事情来。经过这一场,他相信自己即便不能在短时间里被提为秉笔太监,在王振心目中的地位也将大不一样了,其他那些人已完全不值一提。

@@@@@

半个时辰后,在武英殿内,天子已把几位内阁要员给召了过来,神色有些兴奋地指着那份捷报和奏疏道:“几位爱卿可看过来自大同的奏疏了么?这一回我大明的将士可没让我们失望哪。”

“陛下,这不过是一场小胜而已,并不值得太过夸耀。”看出天子兴奋得有些不妥,“三杨内阁”硕果仅存的杨溥赶紧上前谏劝道。

朱祁镇却一摇头:“杨师傅此言差矣,这次以数百兵丁守住数倍之敌的围攻,最终击退来敌,这位陆缜的功劳可实在不小。朝廷自当功过分明,断不能有功不赏,不然怕是会寒了天下人的心哪。”

“可是……”

杨溥想说什么,却被皇帝摆手给打断了:“而且就朕所知,这陆缜的功劳可不光只是守城而已。他对边事的见解,还有能造出飞艇这等料敌先机的物事,那都是大大的功劳。尤其是后者,若真能让我城池中的守军早上几个时辰确认敌军动向,则任何一场战斗的胜算都将高上许多。几位以为如何?”

这些正统的文臣很想道一句那不过是奇技淫巧罢了,不值得朝廷大加赞赏,但看到皇帝如此兴奋的模样,这到嘴边的话便是一缩。如今君臣关系尚算和谐,他们可不敢太过驳天子的面子。

最终,还是杨溥这个数朝老臣敢说话:“陛下,此物到底有无被人为夸大尚不可知,以臣之见,即便要赏,也该先把事情查明了再说。”

“杨师傅果然老成谋国,朕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朕打算把那陆缜给宣进京来,当面看看这飞艇,再听他说说北地的情况,不知几位爱卿以为如何?”

几位内阁成员虽然心里有些不安,但这等小事实在犯不上和天子相争,所以只能点头答应了下来。直到后来他们得知这一切居然有王振在背后推波助澜,才感到了后悔。

而身在数千里外的陆缜却是怎么都想不到自己居然无故被卷入了朝中争斗,只不知这一变故是福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