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邪

第一百七十五章 :风评如刀,人情似饭(1 / 1)

:风评如刀,人情似饭

“道远!”

客栈中,叶藕桐抬头看见走进来的陈三郎,下意识叫喊出声,惊喜的表情在脸上涌现。

“你去哪儿了?”

陈三郎微微一笑:“就在京城转了转。”

叶藕桐一跺脚:“我还以为你失踪了呢……哎呦,叫我说什么好……”

难以理解陈三郎的行径表现:士子踏上科举路,一步一个坎,不说披荆斩棘,但每一关卡都备受考验,耗费心神。当考过会试,当上贡士,总算熬出了头也只是熬出头而已。

科举所为何事?

除了名望,更多的却是藉此踏上仕途。

说白了,考科举,本质上就是为了当官。因为环境条件制约,没有功名,不得官身,限制得很死。纵然存在花钱买官的情况,但那个是特殊例子,没有功名打底,买到的也只是低层次的官阶,而或干脆便是“吏”,不入流。

可以说,趟过科举路,仅仅是拿到了敲门砖罢了,后面的路远且艰辛。

与科举相比,仕途状况截然不同。考试做文章,虽然耗损精神,但相对纯粹,可仕途尔虞我诈,杀人不见血,讲究的东西复杂无比。其中甚为重要的,便是交际人情,打点应酬。

若说科举侧重于个人才华,彷如清流;那仕途重点就在于背景人脉,如同大染缸。尤其对于一些出身单薄的人来说,后天的人脉积累不可或缺。否则的话,哪怕考得状元。不会做人也是白搭,根本无法在官场有所作为。

这是铁一般的规律。

故而绝大部分士子在考过科举之后。无论是乡试、而或会试等,都会进行站队。形成结盟式的圈子,并且积极结纳拜会座师同窗同榜,以及座师,都是一笔宝贵的人情资产,利用得好,如鱼得水;反之,要是格格不入,不合群,就容易被孤立。孤独无助。

在叶藕桐看来,喜欢独来独往的陈三郎便是后者,白白浪费如此好的机会。堂堂会元,会试之首,这份名声可不同寻常,能得到不少势力青睐。陈三郎倒好,考完试就不知跑哪儿去了,连公榜都不曾露脸。这段时日,不少人纷纷在打探陈三郎行踪。要请他赴宴,关键是根本找不到人。

叶藕桐身为江南才子,有文人傲气,但分场合情况。而陈三郎却是典型一刀切。玩失踪,太不同寻常。故而开始的时候,叶藕桐以为陈三郎出了意外。可眼下看来,好端端的。一点事儿没有,倒真像是在城里玩耍去了。

于是语重心长地道:“道远。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请说。”

“不可否认你是才子,但依愚兄看,你亦非寄情山水者,亦非持才傲物者,亦非不通世故者。既然如此,为何考完会试便不见踪影呢?”

大大的问号在心头翻腾,不问出来,睡不着觉。

陈三郎反问:“我现在不是来了吗?没有错过殿试。”

“殿试是一回事,会试是另一回事。你知道旁人是怎么说你的吗?风评如刀,不可不在意。况且,人情似饭,不可不做呀。”

风评如刀,人情似饭,概括得深刻。

叶藕桐出身书香门的同时,也会对号入座,先把贡士们的仪容外表过一遍,然后才圈点成绩,分优劣等级。

坦白地说,就是以貌取人。

过不多久,出发的时辰到了,贡士们鱼贯走出客栈,井然有序。

客栈外早停好了一辆辆马车,有专人安排,请贡士们上车,再马车辚辚地驶往紫禁城。

若说长安分外城内城,那么紫禁城便是城中之城。

陈三郎与叶藕桐同车,坐在车上,正襟危坐,很是安静。叶藕桐内心激荡,随着马车辗转而起伏不定。他偷眼瞥了一眼陈三郎,却见他气定神闲,和平常无异,不禁暗自赞叹。

气由心生,神从气发,做不得假,强作镇定,总有细节破绽流露出来。

“真不知道,道远的养气功夫是怎么做出来的……”

无论年纪,还是家境,叶藕桐自问远超陈三郎,但表现出来,自己却颇有不如了。正因为如此,他才觉得纳闷。那么除开年纪家境因素,就剩下阅历了。问题在于,阅历不是和年纪挂钩的吗?

他自是不清楚个中因由,若他知道了陈三郎这一年来的经历,大概就会明白过来了。

陈三郎忽而朝他一笑:“叶兄,准备好了吗?”

叶藕桐一愣神,也笑道:“准备了二十余载,好得不能再好。”

这倒不是夸大之词,他自读书识字起,心中便竖立起了考到殿试,金榜题名的目标理想,无时不刻,不为这个方向前进。

陈三郎点点头,神色为之一紧。

紫禁城到了。(未完待续……)